宗教文化 首頁 > 宗教文化 > 宗教簡介 > 佛教 >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
佛教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于古印度。分化為大乘、小乘兩派。小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稱“巴厘語經典系佛教”。約在西元3至6世紀,佛教由印度或斯里蘭卡傳入緬甸,再從緬甸傳入西雙版納。佛教之在東方,亦同基督教之在西方,無論在一般的歷史演變上,在社會生活上以及人類的精神上,都曾起過巨大的作用,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影響。一直到現在,緬甸人和暹羅人視佛教為唯一的國教,其虔誠崇奉幾與中世紀歐洲人之崇信基督教無異。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淨飯王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悉達多傳說生於西元前565年,死於西元485年,活了大約八十歲,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西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因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後來他的弟子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的聖人。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裡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隸制度下,社會極為動盪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印度社會生產力已發展到普遍使用鐵器,農業生產的水準有了提高,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發達起來,一批城鎮小邦興起(迦毗羅衛國就是當時的一個小邦),經常互相侵並,發生衝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亞細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後,創立了野蠻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稱為婆羅門)為最高的社會階層,奴隸(稱為首陀羅)是最下賤的階層。首陀羅是非雅利安人,受著極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被婆婆羅門隨意驅逐甚至殘害。這種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不僅被訂在法律中,還神聖不可動搖地規定在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義中。當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種姓制度問題上,形成了尖銳複雜的鬥爭,導致社會動盪,生產下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得不到溫飽和安定。痛苦、失意、無望、頹廢是當時一般的社會情緒。

這種社會情緒也使作為一個小邦王子的悉達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悶,產生了消極厭世的念頭,不願繼承五位,便外出尋道。開初他也想從婆羅門教中皖出解除苦難的方法,但終於不合心意,便捨棄了婆羅門教,閉居山林靜坐。經過幾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畢缽羅樹(後被稱為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下終於悟出了解脫苦難之道,便宣佈自己成了佛了。後來他便到中天竺各地進行傳教活動,組成僧侶集團,逐漸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時候,佛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

7世紀以後,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後,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終於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後傳入歐洲和北美。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自己的組織。以後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有佛教僧團和研究機構。佛教傳入美國後,又北傳加拿大,南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 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這個地區的佛教信徒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信徒。
分享以上資料: 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臉書 這篇文章貼到twitter 這篇文章貼到Plurk噗浪 加入此網頁到google書籤
台中網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