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首頁 > 宗教文化 > 宗教簡介 > 回教 > 回教的起源
回教的起源

回教又稱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為穆罕默德所創,其教徒人數將近6億。伊斯蘭"是順從的意思。其教徒稱為"穆斯林",是指服從安拉和先知的人。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東南歐;以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一帶最為盛行。

伊斯蘭教於7世紀時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當時,拜占庭與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商道在該地進行長期戰爭,使當地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廢,人口銳減,城市蕭條,各階層都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以擺脫當時的困境。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實際上是綜合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半島上原始宗教等教義,聲稱得到"安拉"啟示,讓他在人間為"安拉""傳警告","報喜信"和"慈惠眾生"。經過多年的努力,西元622年,穆罕默德將宗教活動中心由麥加遷至麥迪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組織。
   穆罕默德死後,在教中選舉的繼承人,稱為"哈裡發"。它利用"為真主作戰而死,死後可升天堂"及戰勝的士兵可以分得戰利品等信條對外用兵。對各地的異教居民征人頭稅及較重的土地稅等辦法使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因而伊斯蘭教廣泛傳播。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基本經典。原是穆罕默德在傳教時,以安拉名義所發表的言論,在其死後,由專人彙編而成。伊斯蘭教把《古蘭經》奉為神聖經典,生活最高準則和立法的最高依據。故遇到問題往往到《古蘭經》中去找答案。《古蘭經》中沒有的,則只好從穆罕默德的其他言行中去找準則。為此,把穆罕默德用"安拉"名義以外的言論編成為"聖訓"。

   在日常生活方面有嚴格禁食規定,如戒食自死物、血液和豬肉,禁止飲酒,實行土葬,在節日方面,主要有開齋節和宰牲節。開齋節指齋月期滿29日,"尋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為伊斯蘭曆的10月1日)。宰牲節為伊斯蘭曆的12月10日。該日沐浴盛裝,舉行會禮,互相拜會,宰殺牛羊互贈以示紀念。

 

分享以上資料: 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臉書 這篇文章貼到twitter 這篇文章貼到Plurk噗浪 加入此網頁到google書籤
台中網站設計